围绕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吉林省长春市多措并举,创新发力,打出“组合拳”,民族团结“创城”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一、高位推动“两个纳入”落细落实。
印发实施《长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纳入”实施方案(试行)》,并从2023年起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先后制定出台“长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意见”“长春市‘十四五’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等,形成推动长春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任务体系和工作体系。
二、“体系化”打造铸牢宣传教育实践平台。
一是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发挥长春科教文化资源优势,与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合作,建设“长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教育实践基地”,自2023年7月挂牌运营以来,展出4万余件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二是打造铸牢研究基地。与吉林大学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在长春的实践应用”等三项课题现已进入联合攻关阶段。三是打造铸牢教学基地。依托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打造线下铸牢教学基地18个,面向全国社区推出民族团结进步线上教学53节,线上点击量累计超10万人次。四是打造特色主题展馆。南关区回族小学筑基展馆、清真寺社区铸牢体验馆等一批主题展馆已建成投入使用,累计接待各族青少年和基层群众1.3万人次。
三、积极构建“外向型”三交体系。
一是与内蒙古兴安盟正式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合作关系,将在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等六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打造全国多民族散杂居城市与民族地区深化“三交”合作样板。二是开展长春与新疆阿勒各族青少年冰雪研学冬令营,以冰雪为媒,通过两地青少年结对,全面掀起长春青少年“三交”和文旅促“三交”热潮。
四、有效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一是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近三年留长大学毕业生均超10万人。二是依托多所中高职业学校和部分企业为民族地区学生提供技能培养、返乡创业服务,累计培养近万人。三是依托长春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多个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等服务平台,为在(来)长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精准化、人性化服务。
五、“一体化”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建设。
一是坚持立、改、废协同推进,《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调研计划,对《长春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部分条款进行修订。二是坚持寓依法管理于服务之中,与市司法局、驻吉新疆工作组及吉大律师事务所联合组建“长春市红石榴法律援助工作站”,为各族群众精准开展法律援助服务。2023年,仅面向新疆籍在长人员就开展普法培训10期、普法宣讲20余场、免费法律咨询1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件,切实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六、积极构建“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
以智能辅助、便民服务、宣传展示三大功能为主干的“智慧民族服务管理平台”已完成开发建设,“道中华”等权威宣传专栏、“石榴长红”等长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通过平台功能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介。
(长春市民委 刘洋)